2)250 升迁之路(二合一)_我成了大明勋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嘉奖?”

  沉忆辰出镇山东治水之前,加了正四品的都察院佥都御史衔。不过这个加衔属于临时官衔,吏部并没有入档在册。

  所以理论上来说,沉忆辰回京后身上真正的官职,还是正六品的詹事府左春坊中允,兼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。

  按照吏部的常规升迁流程,沉忆辰政绩被评为最优等,就得循阶升转。也就是说正六品的詹事府左春坊中允,可以升迁为从五品的詹事府左春坊谕德。

  这条升迁之路,放在明朝翰林文官里面,属于常规的入阁路线之一。

  毕竟翰林院官职不像六部那样,可以一个坑里面塞几根萝卜,上面没有空闲官职出来,只能从詹事府挂职升迁,最终以詹事府最高长官詹事的官位入阁。

  但这条路线,相比较正统的翰林院升迁入阁路线,明显就要稍逊一筹,虚职终究无法跟实职对抗。

  马愉联合翰林院的部推,就是更好的青云之路!

  明朝官员升迁除了吏部评选外,到了中高层级别将改变为共同推选,就连皇帝都不能“一言堂”。

  准确来说,各部中层官员,由部内自己部推,后来扩展到了翰林院以及九卿。再往上的二三品官员,则由吏部连同三品以上官员廷推,决定其任职的人选。

  廷推结果往往由内阁大学士跟各部尚书主导,皇帝基本上很难进行干涉。当然也有少部分是奉特旨空降的,可这样的官员会被文武百官瞧不起,很难开展工作。

  例如嘉靖朝的内阁首辅张璁,没经过廷推导致四进四出内阁,始终无法得到下属的尊重。

  正统朝时期的阁臣,像马愉、曹鼐、陈循等人,其实身上都加着翰林院学士的官衔,他们依然有着内部举荐权,只是不在翰林院坐堂而已。

  这就是为什么,马愉敢拿翰林院官职来当做筹码,他们掌控着实实在在的决定权!

  听完皇帝的讲述,正常人都会选择内阁举荐。虽然侍读学士跟詹事府左春坊谕德,同为从五品官阶,但两者含金量可远远不同。

  就连皇帝朱祁镇都是这样认为,等待着沉忆辰说出翰林院的答桉,然后作为治水功成的嘉奖。

  可等了许久,朱祁镇都没有等到沉忆辰的回答,这让他不由纳闷起来,如此明显的优劣抉择,还需要考虑吗?

  站在一旁的成敬,看着沉忆辰久不作声,同样内心里面有些着急。

  前面还暗暗称赞沉忆辰行事沉稳,不恃宠而骄。难道现在他不满足于内阁推选,想要更丰厚的嘉奖吗?

  别看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,仅仅比正六品詹事府左春坊中允高出一阶,但地位权势带来的提升,可谓天壤之别!

  最直接的好处,就是能以从五品的官位入阁!

  从五品官入阁,代表着翰林院官衔的含金量,其他六部九卿望尘莫及。

  沉忆辰身为状元及第,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