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105 乡试秋闱_我成了大明勋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访老师林震人脉,也被沈忆宸给顺势推迟了。目前乡试还无需这些大佬出面,得自己考中举人之后才用得上。

  另外一点就是现在已经进入到六月,距离乡试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加上考前准备等等耽搁,留给沈忆宸的时间并不多,他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经营这些人脉关系网。

  一个多月的时间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。这段时间沈忆宸除了偶尔去到周叙府上拜访,其余基本上都是在公府读书,尽可能的提升自己学识。

  因为乡试除了必考的四书五经之外,还需要考诗赋跟策论。

  诗赋不是什么新鲜东西,沈忆宸现在都水平已经能勉强跟上,至少不会成为科举明显的短板。至于策论这种东西,沈忆宸之前并没有钻研过,但认真来说,也称不上是什么短板。

  原因就在于策论主要是关于经史、时务、政治等方面的内容,而且不像八股文那样有严格的文体限制,能让考生稍微有自由发挥的空间。

  最重要一点,就是策论与后世的“申论”形式很像,沈忆宸对于这种回答方式很有经验,唯一稍显注意的地方,就是自己答题的内容,防止被后世思维干扰而写出犯忌的东西。

 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八月初九,秋闱之日。

  几乎还处于后半夜的时刻,沈忆宸就已经洗漱完毕,整理好必备的考试用具,准备乘坐公府马车前往顺天贡院。

  临行前阿牛一直送到了公府门口,本来他还想着陪沈忆宸一同前往,不过这种想法被沈忆宸给断然拒绝了。

  开玩笑,当初童子试都没让人陪,现在都已经到举人阶段驾轻就熟了,自己有那么脆弱吗?

  明朝总共有十五座乡试贡院,其中顺天、江南这两京贡院规模极其宏大,高峰时候能容纳上万人考试。

  星光璀璨,伴随着火把灯烛的光亮,各路秀才生员们犹如江河汇入大海一般,朝着顺天贡院的方向涌去,很快马车就被堵的动弹不得,沈忆宸只得下车步行。

  跟随着赶考人群,步行了大概半个时刻的样子,沈忆宸来到了顺天贡院前广场。

  真正身临此处,沈忆宸这才感受到什么叫做人海茫茫,整个前广场已经密密麻麻站满了赶考的秀才们,加之他们手中提到高脚灯笼,简直与天上星辰相映成辉。

  这恐怕有接近万人的规模吧……

  沈忆宸忍不住小声感慨了一句,当初童子试虽然三场考试下来,估摸着也有七八千人的规模。但那是去去留留的总数,一场最高也不过两三千人的样子。

  而这次是接近万人的统一考试,如此规模所带来的冲击,自然不可同日而语。

  明朝在正统九年之前,乡试是没有预试的,理论上只要有秀才功名,都可以报名参考。所以这就导致了往前数届不中的秀才,会无数次的报名参考下去,直到取中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