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_明朝那些事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打。

  洪承畴方面,八部总兵主将,除吴三桂外,基本都不能打。

  至于战斗力,就不多说了,清军的战斗力,大致和关宁铁骑差不多,按照这个比率,自己去想。

  换句话说,要摊开了打,洪承畴必败无疑。

  但洪承畴,就是洪承畴。

  崇祯十四年(1641)七月二十八日,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,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锋山,夺得先机。

  他十分得意,此时他的军中的一个武官对他说了一件事:

  占据高地固然有利,但我军粮少,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。

  然而洪承畴似乎兴奋过度,把那个人训了一顿,说:

  我干这行十几年,还需要你提醒?

 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,这句话,就是他失败的最终原因。

  因为就战略而言,固守是最好的方法,进攻是最差的选择,而更麻烦的是,当时的洪承畴,在进攻之前,只带了三天的粮食。

  无论如何,只带三天的粮食,是绝对不够的。

  所以结论是,一贯英明的洪承畴,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,最终导致了战败。

  我原本认为,这个结论很对,洪承畴很蠢,起码这次很蠢。

  后来我想了想,才发现,洪承畴不蠢,起码这次不蠢。在他看似荒谬的行动背后,隐藏着一个极为精明的打算。

  其实洪承畴并不想进攻,他很清楚,进攻极为危险,但他没有办法。

  因为有个人一直在催他,这个人的名字叫陈新甲,时任兵部尚书,而这位陈尚书的外号,叫小杨嗣昌。

  杨嗣昌同志的特点,是风风火火,玩命了干,能得这个外号,可见陈大人也不白给。

 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,他就不断催促出战,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问题,是打是不打,多少给个交代。

 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,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叨,像他这样的老油条,是不会怕唐僧的。

 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,最根本的原因,就是两个字——没钱。

  我查过资料,明末时期的军饷,以十万人计,吃喝拉撒外加工资、奖金,至少在三十万两白银以上。

  要在平时,这也是个大数,赶巧李自成、张献忠都在闹腾,要是洪承畴再耗个几年,崇祯同志的裤子,估计都要当出去。

  所以不打不行。

  但洪承畴不愧为名将,所以在出发前,他想出了一个绝招:只带三天粮食。

  要还没明白,我就解释一遍:

  带上三天粮食出征,如果遇上好机会,就猛打一闷棍,打完就跑,也不怕对手断后路。

  如果没有机会,看情形不妙,立马就能跑,而且回来还能说,是粮食不够了,才跑回来的,对上面有了个交代,又不怕追究政治责任,真是比猴还精。

  精过头,就是蠢如果换了别人,这个主意没准也就成了,可惜,他的对手是皇太极。

  皇太极不愧老牌军事家,刚到松山,还在擦鼻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