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5章 烽火_风起明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35章烽火

  陕西的局势正在崩坏,西南面已经传来了消息。

  如同历史上一般,贺人龙与张全昌一路领兵一路经凤翔府进入巩昌府,追敌于张家川,大破流寇绞杀数千人,捷报送往各营,明军原本有些萎靡的士气多少也提起了一些。

  只是在不久之后,又一封军报传入了各营之中,这一次的军报只有把总一级的军官才得知内情,普通的军校都被瞒在了鼓里。

  贺人龙在击败了流寇之后,再度进军却遭遇伏击,都司田应龙战死,士卒死伤逾五百余人,一路撤到了张家川东面四十余里的安戎关才稳住了脚跟。

  而后在守卫安戎关之时,于关墙之上望见远处漫山遍野尽是人流与旌旗。

  高迎祥、张献忠等部浩浩荡荡足有十数万人自张家川出,一路向东而来。

  贺人龙与张全昌两人麾下损兵折将后已经只有近六千残兵。

  双方与安戎关鏖战三日,明军再度折损三百人。

  贺人龙命令军兵焚烧关卡,趁乱连夜后撤,同时快马加鞭将流寇东进的消息传回了关中。

  陈望神色略微有些阴沉,望向身侧热火朝天的校场。

  伙食充足,驻地安稳,使得陈望有充足的时间来训练麾下的军卒,也让军卒有足够的体能能够承担繁重的训练,这种机会其实真不多。

  流寇劫掠地方打破了城池可以就地抢夺粮草补给,不必携带行粮。

  但是官兵却不能这么做,一应粮草军饷都需要中央调配,或者是由周围城池官员支援。

  但有时候,当地的地方官员有时甚至以未满三日拒绝供应粮草。

  实际上在很多的时候,明军进剿流寇之时,流寇酒足饭饱,明军却是饥疲难耐。

  调派来的粮草罕有充足,有时候还需要军士自己砍柴做饭,进剿军兵几乎皆是一顿饥一顿饱,甚至数日未得任何补充。

  律法苛责,兵卒穷困,各路兵马离心者因此与日俱增。

  崇祯八年之时,明廷威信仍在,除去辽镇的兵马骄横跋扈之外,各路进剿兵马都不敢乱来,皆是老实听调。

  杀良冒功、烧杀抢掠等事虽有,但是也都不敢明着来,在县城府道等城池也不敢乱来。

  明军真正的开始堕落其实在崇祯十三年后,那个时候明廷威信尽失,欠饷日久。

  从那时开始各路的进剿的兵马逐渐的失去了控制,之后才是真正的贼过如梳,兵过如篦。

  也是从那时开始,流寇开始向着起义军过渡,而官兵却是向着贼寇过渡。

  “举铳!”

  校场之上,身穿着赤色箭衣的胡知礼雁翎刀高声喝令着。

  在他的身侧,十二名呈一字排开,身穿着窄袖青衣的军兵听闻命令,皆是立即举起了手中的鸟铳。

  十二名鸟铳兵并非是肩靠着肩紧密的站在一起,他们每两个人中间都留出大概一人的间隔。

  鸟铳就是火绳枪,就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